近日,“如何破解敦煌研究院招人困境”话题备受关注。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晓刚告诉媒体,由于今年各地省级考古研究所增加了很多编制,导致愿意到敦煌的应聘者更少。“一个考古事业编的招聘名额,在报名时还有五六个人,但最终全都弃考。”
这两年,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节目的热播,一度出现“考古热”。无论是2020年湖南女孩钟芳蓉以高考省文科第四名的成绩选择北大考古专业,还是各地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出圈热卖,都曾引发广泛关注,让人感叹考古学的春天来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再看敦煌研究院招人困境,让人倍感震惊,也很难将之简单归结为“专业冷门”问题。
细读报道,多位受访者面对媒体采访时表示,敦煌研究院令人望而却步的因素,包括偏僻的地理位置、严格的招聘和工作要求、较低的薪资待遇等。在该岗位的招聘条件中,包含了要求“双一流”或八大美院的硕士研究生、年龄35岁以下等起步条件。
不可否认,考古研究、文物保护一直是专业度较高的工作,对文化素养当然要做出要求,而敦煌研究所以敦煌遗书、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史迹和敦煌学理论等为主要研究对象,这更决定了从业者必须拥有一定的专业理论背景。然而,面对岗位无人应聘的状况,用人单位似乎也应三思:一方面,“硕士研究生、35岁以下”这些硬件条件,是否确实是考古研究这一岗位的“刚需”;另一方面,如果学历、年龄等方面的要求不能降低,结合张所长自己所说的“考古专业毕业生一年就那么多,条件好的地方招的人越多,客观上我们这个地方就更难招”,是否应该为应聘者提供更好的专业发展条件或是更可观的物质回报,来抵消敦煌地理位置和城市发展水平等方面的“不尽如人意”?
最近有文章指出,全国各地“双非”高校出现了“倒流”现象。以广州大学为例,录取的2022年研究生新生中,出现了一批985、211高校毕业生,包括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著名高校的毕业生。为何出现这个现象,文章提到很重要的一点,是硕士学位成为当前就业市场的基准门槛早已不是新鲜事。针对这个情况,不少本科生把考上研究生当作第一目标,学校与专业反而暂居其次。我们经常说学历并不一定等同于能力,也无法直接体现个体能否胜任某一工作岗位,但对用人单位而言,通过筛选学历评判应聘者,是一种经济便捷的方式。所以,敦煌研究院的学历要求,是否属于真正的“刚需”,也有待商榷。
回到年轻人的择业问题,他们无法回避生活现实,必然也要综合考虑一系列的实际问题后做出权衡。近些年,很多城市出台适宜人才发挥作用、帮助人才成长的人才政策,吸引了一批年轻人离开北上广,奔赴去往更能平衡工作与生活,以及能较为轻松地完成定居、谋求个人发展的二三线城市。这些吸引年轻人完成“逆行”的具体政策,对于需要吸纳专业人才的敦煌研究院而言,值得借鉴。
我们常说,“要以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招聘引才应注意多方面提升岗位的吸引力,待遇问题当然是应聘者考虑的重要指标之一,招聘单位不可不察。如果能尽力为所需要的人才提供尽可能优越的条件,来弥补一些天然存在的岗位短板,考古招人难的处境或许就有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