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戴竺芯
一件青铜大面具静伫,身着白大褂的文物医生正用精密仪器对它进行检测、观察。这是正在“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中央展区展出的一幅照片。记者了解到,这件大面具来自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早已是明星文物,曾登上虎年春晚,是当之无愧的C位嘉宾。
这件青铜大面具出土于三星堆3号祭祀坑,埋藏在坑中部偏南位置,面具脸部朝下,其上被象牙叠压,历经三个多月精心清理后终于面世。面具宽131cm、高71cm、深66cm,重131斤,是目前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一件形制最为完整、体量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大型青铜面具。其宽颐广额,面庞夸张,眉、眼、鼻、唇、耳等线条流畅,棱角分明。
这么大的面具,是如何提取出坑的?记者此前曾采访大面具的“贴身医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文物修复师任俊锋,他讲述了大面具提取的过程。其所在的三号坑文物叠压情况复杂,象牙、青铜器、玉石器相互交错。通过发掘清理,现场团队发现大面具“脸”朝泥土,左耳与本体发生了开裂。
“它的锈蚀情况、青铜本体、强度、面部埋藏情况等都难以辨别。对我们来说,是有很大难度的,加上所有操作都只能在移动平台上完成的限制,难度进一步加大。”任俊锋说。现场文保团队经过多次论证和研讨,最终克服了困难,形成了最终的提取方案。即:龙骨加固、工字支撑,兜底提吊方式,将其整体向上吊离出坑。
紧接着,文保队员们以常见的竹子作为分散应力材料,利用其韧性和抗弯折的特性,制作了一幅特别的龙骨架,并用绷带层层缠绕保护,再从各个计划点位将大面具加固。由于大面具没有过多的着力点,为了保证在提取过程中能够抗弯折,又采用了工字形木结构对大面具进行抗折力支撑,最后用吊带兜底起吊出坑。
2021年6月23日,经过一系列充足的准备,现场团队终于准备正式将大面具吊离出坑。当日上午,任俊锋和他的同事们一直在三号坑中对准备工作进行仔细检查。确定出坑路线、定位队员任务,做到各司其职,分工明确,进行了反复预演。下午3点45分左右,在三星堆考古队员们的见证和掌声中,大面具成功吊离出土。
2022年元宵,在京“出差”归来的青铜大面具“回家”,在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首次正式展出,让前去参观的游客一睹真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