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建平实验中学:让核心素养的培育在建实课堂上真实地生长——“课堂话语分析”前沿性科研技术工作坊研讨活动
秋去冬来,桂香余韵。在这个温暖的初冬时节,为积极吸纳国际教育研究的前沿进展和优秀成果,让核心素养的培育在建平实验中学的课堂上真实地生长,持续探索以价值观作为灵魂的核心素养视角下的中国建构,建平实验中学积极承担了“课堂话语分析”前沿性科研技术工作坊的开课任务,聚焦“课堂互动”开展了指向教与学方式变革的实证研究,切实以教育科研引导一线教师深入推进新课标教育理念的落地。
2022年11月23日下午,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举办了“课堂话语分析尝试”的现场观课及研讨,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跨学段、多学科教师协同参与的跨界交流,也是高校学者和一线教师深度合作的创新探索。本次活动特邀华东师范大学课程和教学研究所副所长肖思汉博士,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科研团队的王丽琴博士、郑新华博士、张娜博士等多位专家莅临指导,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党总支书记魏澜校长以及学校课题攻坚团队的部分老师参加了本次活动。活动主要由现场观课和互动研讨两个部分组成。
现场观课
曹晶老师执教六年级科学《物质的构成》一课,通过提问蛋糕和果汁的构成徐徐展开,围绕“粉碎方糖体会物质分解”、“研究物质粒子的特征”、“验证物质粒子之间有空隙”等环节,曹老师循循善诱、环环相扣、深入浅出,经由三个实验的演示和讲解使同学们在科学的探究思考中学有所获。
随后曹老师进行了现场说课,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重难点、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方面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简要说明。
互动研讨
交流研讨环节中,魏澜校长充分肯定了曹晶老师注重建构以生为本的互动型课堂,努力在情境创设中搭建交流平台,师生围绕实验的演示与讲解推导结论,通过平等真实的对话碰撞出思维的火花。魏校长还就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前访谈、课堂研讨和问题驱动,以及实验次序、教学姿态、教师理答、板书设计等环节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郑新华博士非常认可本课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师生互动中建构知识的过程,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深度加工的教师反馈,以精准的科学术语再度提炼学生的发言,有效实现了I-R-F框架下的“回音”环节。此外,聚焦于肖思汉博士在其《听说:探索课堂互动的研究谱系》一书中提及的“第三课堂”和“负责任的言谈”等理论,郑博士建议在转述、提炼和加工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尝试创设更加多元开放的情境以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考。
张娜博士极为赞赏曹晶老师在课堂互动中对于学生语言和行为的关注和反馈,她认为曹老师的课采用问题驱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围绕实验进程层层深入,在巧妙的情境设置中,不断生成新的问题,在互动共学中达成了教学目标。张娜博士还强调在互动中应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给予学生提问和讨论的空间,教师应引导学生进一步延展思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王丽琴博士首先将工作坊不同身份的研讨者透过不同视角的观课议课指向的不同功效进行了分类阐释,她期待充分挖掘即时校本教研对于一线教师教学改进的积极作用,同时希望跨学科跨学段前沿工作坊的研讨互动能够以更深入的延伸视角,通过基于实证基础上的结构性编码分析,创造一个很好的意义空间,形成不同领域不同角色相互启发和碰撞的研修共同体。
肖思汉博士对曹晶老师在教学设计上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关注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合理运用不同颜色板书等方面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肖博士对本节课的“六个美的瞬间”进行了细致的切片剖析和专业的意蕴解读,呈现了I-R-F多样态话语的丰富内涵,体现了丰实的学养和深厚的功力。此外,肖教授就本次课例的情境创设提出了指导性建议,鼓励一线教师从日常性、社会性、不确定性三个维度进一步尝试创新教学情境,力求在知识层面突破框架,深化思维;在教学层面打破常规,创新路径;在材料选用层面来源生活,立足实际。肖博士的点拨与指导既高屋建瓴又切中肯綮,激活了一线教师的科研意识,提升了大家的科研动力。
最后,魏澜校长强调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魏校长勉励各位青年教师将专家的指导点拨与自身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努力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守住初心、蓄力前行,走稳走好自身专业发展的道路,为建设教育强校、强区、强国创造新业绩。
本次研讨活动,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氛围为根本,以建构高质量的课堂话语互动为宗旨,进一步强化了学校以教促研,以研促教的,为一线教师们搭建了一个高水准理念引领、高层次专家指导、高质量协同发展的良好平台,使教师们在学科教学力、树人育德力、跨学科融通力教育研究力等方面得到了磨炼、提升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