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中提出“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成为了一种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为了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字融合创新发展课堂教学,竹园小学四校区数学教师们于11月30日下午开展了“信息融合赋能智慧课堂”线上大教研活动。
浦东新区数学教研员陆佩香老师
以《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新样态》为主题对谢楠老师执教的《面积》一课进行了切片式的点评。她先肯定了谢老师的课堂实践及钻研能力。并对《面积》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再从设计意图、教学流程、技术使用、教学改进这些方面进行分享。
随后陆老师将整节课分成四个板块,进行了全面、细致、优化的分析:
最后陆老师表示技术赋能教育,推进数字化转型,这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是我们今后一段时间研究的重点。从谢老师的课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技术的使用对于日常课堂带来的变化,能让我们更加精准把握学生的真实学习路径,更好地为他们的学习提供帮助和支持。
但也要注意,在强调技术带来的优越便捷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要落实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新样态,除了技术外,更加离不开我们对数学内容本质的理解,对学生学习的关注,在关注学科逻辑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逻辑,关注学生的学习路径,我们今天所有做的这一切,最后的落脚点都是落在“怎么让学生学得更好”上。
谢楠老师针对“三个助手”:备课助手、教学助手、作业辅导助手的控件使用进行了分享。
张杨校区
李娜老师
李老师对谢老师上的《面积》一课进行了交流:
1.情境引入,贴近真实生活。
2.信息技术,提高教学实效。
3.知识迁移,渗透爱国思想。
龙阳校区
蒋颖老师
蒋老师对谢老师的《面积》一课有了新的体会:
面积概念的学习,通过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的活动感受面积的大小,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是在体验面的大小过程中认识面积;在具体比较面的大小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本节课谢老师准确地把握了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内涵,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并总结了谢老师课堂教学的几个亮点:
1.注重探索体验。
2.体验策略的多样性,感知用正方形进行测量的优点。
3.在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练习设计中深化概念。
4.巧用信息技术,呈现精准课堂。
柳埠校区
王倩玉老师
王老师也在谢老师的课上学到了新技术:
本次教研展示课谢老师充分利用平板教学的互联、互动、资源共享等现代技术特点,引导学生体悟优化思想,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让课堂更精准、更高效。课堂上,学生使用平板学习,积极思考,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平板教学既为学生创设了和谐愉悦、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又帮助教师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使得教学更加智能化,精细化和个性化,学生个体在课堂上的学习需要得到了更大的满足。
长岛校区
姜晓怡老师
姜老师也谈了谈自己的感想:
此次和大家一起观看学习了谢楠老师的《面积》一课,最大的感受就是见识了科技的力量!如果按照常规备课,根据谢楠老师的教学设计一定会用到很多学具,而她运用classin的互动系统,用一台iPad使这节课变得生动有趣、丰富多彩。
谢老师的5项任务,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面积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下学习数学,建立概念;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强化概念;在一系列基本练习和变式练习中深化概念。在谢老师的主导作用下,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这一课。
课程创新副主任 龚颖老师
“三个助手”和“Classin”教学平台的推出,是数学教学转型的一个契机,我们数学教师应把握机会,适时调整教学方式,尽可能的借助信息教学平台,实施精准教学,实现教学的转型。
龚主任介绍下阶段数学的整体工作目标,做好市级项目化展示及教学展示工作。后续将学科周主题活动“多彩空间·数智赋能·玩转几何”为主要学科实践活动。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聚焦“五育并举”下的课程建设、以“多元融合创生发展”为课程理念结合数学学科特色设计学科周主题活动。本次活动将学科知识与活动相结合,以每一年级教材中图形与几何单元为依托,以一系列数学体验活动为基本载体,以学校迎新活动为背景设计活动内容。
数学学科周
本学期的学科活动周与以往不同的是以年级为单位,校区之间联动,由项目主任们带领四校区相关年级备课组长设计并实施学科实践活动,旨在为全校学生展示聪明智慧提供平台,感受数学的魅力。
活动尾声
问卷调查
活动尾声,老师们以问卷星的形式完成了本次教研活动的情况反馈。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教师也深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问卷分析
老师们不仅了解了本次信息技术融合赋能智慧课堂的作用,又学习技术使用的基本情况,纷纷表示,会努力学习新技术,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希望有机会也能尝试这样的平台教学,更新教学方式,以信息技术赋能助力智慧课堂。
通过本次信息融合赋能智慧课堂的四校区大教研活动,学校教师积极主动吸纳当今最新技术,将最新的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到来,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全面改革,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