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位列全市前三,14个街镇全部达到“优秀”水平,在2022年生活垃圾分类实效综合考评中,静安区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
而这份难得的成绩不仅仅源自全区各单位、各街镇的共同努力,更要归功于每一位坚持垃圾分类、守序投放垃圾的静安居民。这是每一位来自静安的“你和我”共有的荣誉。
生活垃圾分类与每一位居民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不仅关乎绿色可持续发展,更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体现,具有重大意义。
去年,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根据《上海市2022年各区、各街镇生活垃圾分类实效综合考评办法》,组织力量对2022年下半年上海市各区及各街镇,以及各公共场所和公共机构的生活垃圾分类实效情况进行了综合考评。
在考评结果中,静安区与杨浦区、嘉定区位列前三;全区14个街镇的生活垃圾分类实效均达到“优秀”水平。
地处静安区的上海行健职业学院同样成绩斐然,综合考评结果在全市62所高校中位列第二。一系列优异成绩充分展现了静安区在垃圾分类工作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在过去的一年里,由区绿化市容局牵头,全区各单位及14个街镇组成了多个联合执法小组。
2022年,各小组共开展联合检查356次。同时,为完善垃圾分类工作体系,全区设立两网融合服务点1024个,并建成18座两网融合中转站和1座集散场,可实时监控各类可回收物的回收渠道与处置去向。
在加快解决聚集性小包垃圾问题的过程中,静安区开展了“小包垃圾”百日专项整治行动。
通过实地调查制定整治清单,并开发静安区小包垃圾“随手拍”小程序,鼓励居民使用小程序监督小包垃圾乱丢乱放现象,进一步拓展针对垃圾分类工作的社会监督渠道。
在基层,各居民区和单位对于垃圾分类的处理各有妙招,涌现了一大批具有示范性的优秀案例。
彭三小区
位于彭浦新村街道的彭三小区始建于1959年,居民户数达到2684户。在这座六十多年的老居民区中,居委会、业委会、物业首先以居民区党总支的党建引领为抓手,建立了“四位一体”垃圾分类组织构架,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自2018年的垃圾分类试点进行开始,居民区内一边进行大力宣传、安排志愿者;另一边引入两网融合、建设智能分类投放点和装修垃圾箱房。
同时,各类人性化的辅助设施也一并配备:草本除臭剂、自动感应喷雾、“一网统管”远程监控,方方面面的工作让小区环境更整洁了、垃圾异味更少了、投放垃圾更方便了。长此以往,居民们的满意度越来越高,对于垃圾分类工作也越来越配合。
宝昌路737弄
与彭三小区不同,宝山路街道宝昌路737弄是一片老式里弄,约有600人居住于此。老弄堂空间局促、设施陈旧,原有的垃圾投放点甚至无法满足日常垃圾处置,更不用说进行垃圾分类了。针对老弄堂的实际情况,基层管理部门在对居民们开展多轮意见征询后,决定参照针对商铺的“上门分类收集模式”,为老弄堂引入移动垃圾投放车。
投放车可同时容纳3个240升的干垃圾桶、1个120升的湿垃圾桶、1个有害垃圾的小型收集箱、1个可回收物存放区,运载能力可以满足区域内居民的垃圾投放需求。新措施实施后,弄堂里的垃圾治理难题得到了解决,垃圾分类也在老街坊中普及开来。
上海行健职业学院
荣获全市第二名的上海行健职业学院,在其成绩背后是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学院在2019年成立了垃圾分类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垃圾分类管理工作的综合协调、指导和监督。学院充分利用宣传渠道,在多个宣传平台大力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开展垃圾分类主题活动,并将垃圾分类融入到劳动教育之中。
在引入两网融合设备和智能分类回收设备的同时,学院还成立了校园生态文明志愿者服务队,吸引全院700余名同学加入其中,累计服务达4500余人次。行健职业学院在上下齐心的努力下,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相较于2019年,2022年静安区垃圾分类能力有着显著提升,干垃圾的日均收运量减少了32.8%,同时湿垃圾收运量提升了20.3%、可回收物收运量提升了13.6%,曾经在分类时常常混入干垃圾的各类有害垃圾,也在多方努力下得到了更细致的区分,收运量提升了13倍。
430余家重点单位、12000余家沿街商铺、40余万户居民,垃圾分类已深刻融入静安人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之中。
这份来之不易的好成绩,属于同在静安的你和我。